杂谈:2023.10.01
我的上一期活动是krkr模拟器Win版的再发布,经过几天的修养以后,我正在开启下一期计划,而这次的计划有些小庞大,是“用Lean4形式化望月新一的Inter-universal Teichmuller Theory”,就是那个宣称证明abc猜想的那篇论文。我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如果一件事可以完成,那么在没完成之前,我是不会把它发布出来的,我并非从事着商业性的活动因此进度报告不是我的义务,如果个人角度来看进度报告只是给自己增加负担罢了,还会莫名形成一种周期性的无形压力。
我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件事,你可能很久都看不到我产出新的内容了(预估0.75年,即三个季度)。为什么要死磕这玩意呢?其实我想把它放到本科毕业论文中,说实在的大学水了太多论文,难得或者说至少也要在本科期间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小小的执念。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这个计划有些前途未卜,一方面是太多的前置性知识在Lean4中没有被形式化,而且IUT理论的叙述和传统数学的叙述有较大差异,熟悉这些表述的适应期也很长,另一方面,关于IUT理论是否证明出了abc猜想也值得商榷,能读懂的人似乎太少了,不过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画的大饼太多了,不一个个去完成的话就没有尽头了。
接下来的一年计划也讲得差不多了,就稍微讲点我想讲的普通话题吧。在我的文章《数论大观园》的导言中穿插了不少奇怪的内容

这其实就是拿来表现我的世界观的。我个人是十分崇拜汉语的,所以在起名字的时候我都会优先以汉语为基础,虽然很多语言都有类似的特性,但汉语依旧是我最为亲切的语言。就拿上面这段话来说,你可能会觉得不少名字好像英语音译的感觉,但真正的原因是你在很少在汉语名字中见到它们而在音译名中见得比较多,少并不代表没有,另一方面是我们姓名的姓氏成分给忽略掉了,名字说到底只是一种称呼或者代号,而姓氏是文化的产物,而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习惯也是正常的,对吧!
在知识体系上,我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分类,传统的学科门类在国内共有14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至于国外没有大类之说,其相当于把上一分类进一步展开,放到同一层级上(详细可以参考,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的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熟悉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并不喜欢分类这件事,过分地划分界限,会导致交叉学科横行。由于当今的知识体系是极度专业化的,所以你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专业目录,或者去看看研究生课题,就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目前所有的学科分类都是两层,化繁为简,我觉得这是合理的(虽然看起来有个XXX类,但这只是用来分学院而便于管理用的),我就主要来讲讲分歧点和我的个人看法。首先,我在理学中剔除了除数学外的所有学科,从而使得数学代替理学,并将其它部分单独划分出了自然分部,意为自然科学。这并非我对数学的偏见而导致的,而是数学具有其它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子学科数量,凭什么他们可以分出一大堆子类,而我就只能栖息于理科之下,要理解也很简单这是从应用现实的角度出发的,而数学作为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学的楼阁学科,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就比较奇怪了,如果你仔细研究专业目录的话,数学专业是不存在的,最接近的且确实能读到的只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不过在我们的学术世界观下,数学作为意识逻辑的高级产物必需具备一个地位。
传统的计算机指工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它能被单独拿出也不是类似数学我喜欢那么简单。首先,几乎所有的学科在现代都与计算机有联系,其次,计算机的信息内容量十分庞大,比数学还多,这些都是十分表象且众所周知的东西,其实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此处的计算机不能单单就指电子计算机那么简单,不然怎么把它和电子信息给区分开来呢?计算机的核心在于“规则的创造与绝对的运作”,而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我会在后面的语言继续探究。也就是说我们要这样认为,计算机就相当于“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区别在于自然世界不能人为制造规律,而计算可以。这其实源自于我之前所说的“无限堆叠神论”的变形,过于玄乎的东西也不多讨论了,总结起来就是“世界生世界者,乃计算机也”。
工业主要就是指工学,这个没啥好说的。但有些需要说的要点,我们将艺术学合并进了工学,虽然两者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我们理清了艺术学和工学,学了啥,干了啥,或许就能有所理解了。它们本质都是通过理论知识来获得产品的过程,只不过工学的产物叫工业品,艺术学的产物叫艺术品,前者依赖于理性,后者依赖于感性,但他们在很多地方是有融合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服装设计”和“服装制造”了。与其说我们合并了两个学科大类,不如说是我们重新阐述了工业的含义。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军事学”例子,它本质就是工学,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从国家意义上来看具有大家都理解的特殊含义在,所以出现在学科门类中,且只有特殊性质的大学才能开设,也是毫不意外的。当然军事学中还有一些思想性的东西,这点我们会在后面继续探究。
生命主要指,农学和医学两大部分,大学本科其实是没有高中所学的生物这门学科的(排除特殊计划班),但研究生有,被称为生命科学,农学和医学在研究性质上就是生命科学,但它们与生命科学的区别在于更偏向于生命科学知识的应用,而生命的运行机理由生命科学进行产出。我一向认为理论和应用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就应该视为一个整体。这时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如此自然和工业为什么要分开呢?那么我们必须理解一个共识性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我们还得把生命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了,直接“自然工业生命”成为一个整体部门。如果一个分类只有一类,那么它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生命之所以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知识的产出依赖于生命,另外生命的含义不能仅仅地局限碳基生物。实际上,医学农学什么的和工学具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对于那些部分,我们理应认为其是工学的内容,那么它所剩下的大量的生命规律了。所以“自然-工业”对“理论-应用”的区分是完全不同的,准确的说法是“理论-应用”应该分成两类,生命本来应该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由于二元观点的存在和生命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因此要单独地拿出来,而农学和医学的核心部分是生命理论,属于生命科学的一部分,而外沿的应用属于工业性质的内容。其实只要阐明了一个个词的内容,这种分类是可以理解的。
自然科学已经没了,后面是社会科学的内容。前两个“历史”和“哲学”就是字面的意思,我们主要来讨论语言学和没出现的那几个的归属。通常语言是归在文学之下的,但我持有相反的观点,正确的方向是语言成就了文学,语言是自然与社会的连接桥梁,一旦脱了语言,文化传承与文学思想交流都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只需启发性引导几句,大家都是能理解的,我知道你们的核心纠结点在于思想不浮于文字的共通性,但我们也必需指出思想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可能共通的,除非人完全一样,否则总会随着你的语言环境、生活阅历而改变。而我所认为的思想性内容就是这里的哲学,大家所认为的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揪其核心它就是一套思想理论,在我看来哲学和文学是几乎没区别的,对自然的看法终究还是得靠自然科学,由于哲学更好听一点,就叫哲学算了。这样你就理解了吧,文学在分类中划出两大核心,一是思想性思辨内容,二是用于表达的语言内容,前者扔到哲学中去,后者放到语言之中。这是你又应该意识到一点,诸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本质上都是思辨性的东西,虽然法学从国家意义上有些不同含义,但法学的理论在研究层面上就是思辨产物,至于具体的法律条文,这并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一点。看到了吧,“哲学”在我这里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对于语言我们还有更多需要理解的东西,语言并不单纯地指各种自然语言那么简单,还包括计算机语言、编码、翻译等。任何可以起到传达信息作用的媒介都可以视为语言,例如自然语言用于本国之间的交流、翻译用于各国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语言用于人与计算机的交流、编码用于计算机间的交流…懂了吧,这就是语言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最后,我们要指出八大主部是不应该继续合并的,我们已经区分出了“哲学”和“语言”,那么历史的意味何在呢?历史的研究理论通常富有思辨意味,历史的传承也带有主观色彩,但是它代表了时间这个维度。知道吗?作为一个理科生,对时间这个维度是十分敏感的,虽然在相对论的框架下,时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时间作为因变量的地位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历史并非单纯代表过去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过去的存在来告知我们未来的存在,从而使得“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正这就是历史在我心中的地位,别人怎么想就不关我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