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告别--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我会如此着迷于数学呢?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丘赛结束了,对我来说确实如此,这次我没有贪心,只考了“分析”和“代数”两门,分别在周末这两天的早上,但是或许正是因为我选择了最卷的两门,最后呢?就是一无所获的离开了。是时候讲讲我和数学的故事了,这次能不能成功地和数学说“再见”呢?
在高中有关我与数学的爱恨情仇说了挺多的,所以也不想重复了。我到底有没有数学的才能和天赋,这种模糊的存在,能知道才有鬼,唯一的验证法就是结果论。也就是什么也没得到,只是茫茫考生中普通的一员。我只是想读数学,但真的好困难啊!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一直心心念念着中国的两所最高学府,尽管我超过了很多人,周围没有一个领居能打的。但是呢?越是向着高出前进就越是发现自己的渺小,我的水平虽然不高,在高中的时候也只是拿到了进入省赛的资格,但仅仅如此,通过在集训中与各种人交流也能发现,不要说省与省之间的差距了,连省内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回到非初等数学,实际上本科的大部分课程,我在高中基本就已经自学过了,是啊!我对高考有没有上心并不清楚,反正看起来挺努力的。什么叫做自学过呢?简单来说就是对教程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进行抄书。高中和我比较亲近的人应该是知道的,我高中的笔记有好几本,而且字也特别的小,而且跟高考没有半点关系。“抄”有啥意义吗?大概是没有的,最大的作用是防止我将阅读小说的习惯给带进来,做到真正的读懂一遍。
至于高中嘛,反正是失败了。但是呢?我没有灰心,打算接着干。最开始,我还是很贪心的,打算把丘赛的每一本参考书都读一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高中学的被高中学校教的给冲淡了,另一方面则是试着开始读英语教程,在术语上达到国际标准。其实啊,也别被全英教程给吓到了,真要读的话,读着读着就习惯了,固定的句子就那些,我一个高考英语才一百二十多的也可以流利阅读,跟高考阅读真没得比。
这一读两年就过去了,主要还是我的本科学业抢走了不少时间。由于2022年丘赛加了一门数学物理,结果我重操旧业,大三上半学期把数学物理的书也看了个遍。这时需要质问一下自己了,“真的学会了吗?”怎么学其实个很大的问题,像我自己,就是把书精读了一遍,每一个定义和定理的证明都是一遍遍地理解与验证,例子每个都看,而对于习题,只做两种,一种是正文留给读者自证的,另一种是看起来具有普遍性的,这些内容网上也可以查到。
其实我可以很自豪的认为,全中国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的人,在数学知识的深度上,在数学定理的理解上,在数学证明的展现上,能超过我,这是我和大多顶级高校学生交流后得到的结果,尽管都是在网上。但是,基本所有数学系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都能超过我。这是我最大的短板,也是我一直失败的原因。是我不会解题吗?不是的,是我解题太耗时间了。我的记性不知为何十分的差,对于好多定理的具体形式,真就只能靠着一些基本内容,手推验证一遍了,不过这还是问题所在。
真正的问题是,我似乎没有“超能力”。一般人可能没啥感受,如果难题做多了,实力又不济的话,应该能感受到这种痛苦。丘赛报名前一些日子,即大三寒假结束,我就开始研究真题了。其实丘赛的前四年确实没什么,很多东西都太基本了,按照以前人的说法就是,大部分都是“默写书中的证明”,不过近几年也开始改变了,也正是从那开始,我发现了我与名校学生的差距。结果最后苟一苟,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只考了“分析”和“代数”,至于过程真没啥好说,我做题总是太喜欢解构题目了,写了好多草稿纸就做了一题,后面的连看都没看。总之没实力就没实力,说再多也没有用。
比较令我惊奇的是,考“代数”的比考“分析”的少了一半多,以我个人观点来看,“分析”应该是更困难的才对。不过嘛,跟考生实际交流以后发现,考“分析”的不单纯是数学系,有不少工科的人,所以人确实不少。但“代数”就过于纯数学了,人少也是自然的,这不禁让我好奇,考“几何与拓扑”的有多少人,可惜的是没有去观摩观摩。
目前的我已经没有任何“逆天改命”的方法了,说我爱学习吧,其实我很不喜欢学校那些重复的内容,说我不爱学习吧,那我为何能花这么多时间学这些没半点用的东西。这时有一句很好的心灵鸡汤,“不要让兴趣成为职业”,对啊!我喜欢就行了,至于结果如何,能得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最为纯粹的热爱。你说考研?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不想多费口舌了。
最后,聊聊我和数学的未来吧,目前已经整理“费马大定理”和“庞加莱定理”相关的东西,预计还有“数论”和“数理逻辑”相关的两个东西,搞完这两个我可能得和数学说拜拜了。嗯……希望能达到预期吧!至于我以后如何呢?大概率是直接去工作,当底层劳动人民了。不然还能干啥呢?数学已经将我的重要时光给吞噬殆尽,我的无数光阴也换不来数学的回头一撇,可能是我太廉价了吧!
本来最后想写一篇小散文的,但想想还是算了,就拿下面的Ai图结尾,“无言”就是我的态度,也是对我目前状态的最好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