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碎碎念合集
碎碎念的本质:随想随写、杂乱无章、没有逻辑的拼接之物。
高等教育
最近我看到一个很久以前的观点,它认为,在大学眼里,学生只是产品。我不禁有些赞同,并且还想以自身的立场来说一些闲话。在中国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通识教育的不断提高,在国外,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在高中,但在国内却基本是本科毕业才开始选择。我没读过中专和大专,这类人的去处也不是很清楚,只能通过各种网传文章、视频来了解,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是像“被嫌弃的40%”这样的标题,至少可以从中看出家长对于学历的态度。这样看来中国学历的普遍偏高应该是件好事,嗯,话说回来,当今大学生的校园现状怎么样呢?我只能说不知道。我们来考虑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大学要收学费呢?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学校还有养好多员工呢,要知道公立学校有很多东西都有国家拨款的,学校真得那么缺学生交的学费吗?我听过这样一种传言,大学实际上,一些有志的学生为了探究深入的专业知识而雇佣此领域的专家而产生的组织。大学本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求学而存在的,但如今似乎有点成为资本下的牺牲品了,中国有那么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外国有吗?好像也有。那为什么国家要打击教培机构呢?它与国家的双减政策有关,简单来说双减就是不会让学生太劳累的一个政策,而教培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人其实都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大家都学,我却在双减,不是自我放弃吗?我们放到大学来考虑就会发现“学习”已经变成一个多么畸形的存在。不断地学习更多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你一直在学习重复的东西,很久以前就有人诟病,绝大多数大学本科所学的东西都与时代脱轨了,而那些重复的学习资料在各种培训机构的焦虑制造下,比如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什么的?录取率越来越多什么的?但重复资料的上限就在那里,最终获利的还是那些似乎让你提升的教育机构那里。大学早就已经变成和初高中类似的通识教育了,只不过带有专业知识的通识教育。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难道不是知识积累过多的原因吗?举例来讲就是一个领域知识积累了很多,导致只能在大学在建立一个通识性的专业,再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深入研究。这说到底只是一套说辞,读大学的人真得只是来求学的吗?在我看来,只是有些大学不愿意去把教程翻新罢了。我虽然不是什么全专业通才,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本科在学什么玩意,而且本科毕业以后的工作更专业没有半点关系。讲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你大学毕业后能做的工作,高中毕业后就能做了,那你说大学本科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单纯的只是学习证明吗?
资本的潜层理解
很久以前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出钱的老板会比员工的收入高出很多?盈利越高的企业越是如此。当时我还想,难道是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变得不值钱了?也难怪学历为什么在不断攀升,因为工作都找不到了。但仔细想想总觉得那里不对,以前自给自足的时代,生产力低下,却感觉大家都过得悠然自得的,但如今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当下,理应进入共产主义,空余时间越来越多才对,但事实好像却是恰恰相反。不久前刚萌生出一个想法,难道“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我们无法想象古代到底怎么样,但确实资本主义第一次盛行的时候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人会觉得大航海时代就出现了资本主义,但那时也存在某种能力的提高),这是巧合吗?不是吧。要知道,资本剥削的正是工具所产生的价值,而工人却因为所做的事越来越少变得更不值钱了。这样思考引出另一个问题,生成提高意味着所需工人的越来越少,一个好的方法似乎是增加更多的工厂,物资越来越多不是更好吗?错了,资本只有挣钱它才能发展,地球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它限制了工厂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消费力的有限,资本过度发展最终只能导致金融危机,生产资料过剩,消费力不足。深入探讨的话,就会痛苦地发现,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时无解的,综究还是得回到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面去,剥削永远是存在的,你要么站在被剥削的地位,要么去剥削别人。
虚拟付费
人与人产生交易时,一切就会变得奇怪了。虚拟产品就是其中之一,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一直认为电子书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它可以极大地减少信息传输的成本。这本应该是技术发展的初心才对,但现在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它们认为虚拟产品包含了作者的辛勤付出,应该要有版权意识,是要付费的。但我总觉得难里怪怪的,是因为人家有付出才要收费,还是因为能收费人家才去付出呢?我一直在想古人写那么多文章有收费的概念吗?好像有说书卖艺之类的可以赚钱,但大多时候的创作难道不是因为想做才去做的吗?很久以前我认为是因为资本的介入才使得原来为爱发电的产物都变成了资本的销售产品。但如果考虑到我之前所说的,“生产力导致的失业”,那么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就业方式应该很重要的。虚拟付费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不久以前我产生过这样一种设想,当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时候,贫富差距绝对很大,而实体生产的工人需求量不高,物质层面已经极度饱和了,就应上升到精神层面,过剩工人从事虚拟产品的制造,让上层资本主义进行消费,实现资金的流转。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现代社会的底层运行逻辑吗?虽说虚拟付费不合理,要知道资本产下的虚拟产品只会让为爱发电的人觉得空虚,但为了社会的长远发展,只能让它进行下去了,但是“倒卖狗”绝对是不能被允许的。与此同时,我们在steam买下第一款虚拟产品“WallpaperEngine”。
技术
如今我更害怕的是好多技术都学不到了,它们不存在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了,而存在于老师傅的传授之中,至于职高技校有没有,我就不得而知了。现实的很多产品,我们都没有完整地知道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制作出来的,又有多少的流程,有人会觉得这是术业有专攻吧,人怎么可能奢求完美呢?问题是这种技术为啥没有被传播开来呢,因为对大众无用,还是核心技术的保密。说实在的,后者确实需要认可一番,有些制造技术需要考虑现实环境,被企业作为核心技术进行盈利,像光刻机之类的。像我这样渴求这些知识的人,终归只能抱怨,抱怨自己无法走遍大江南北,深入探索各种制造技术。但是呢,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探索复杂度有得一比的计算机技术。但不得不说学校一直止步不前,实在令人感慨惋惜,不论现实的制造技术,还是虚拟的计算机技术都得靠自己。其实这也没什么,就是轻松的人更轻松,基本没什么学业负担过了就好,累的人更累了,因为它们还得不断卷学业为了考研。但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当大多学生都是为学习而学习之时,导致他们的知识水平一直处于这个层次,老师随便蹦出几个听不懂得词语,自己也懒得解释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特别是我这种人,老师你真的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吗?暂且不说那种本身就很玄幻的文科,理科也是如此。书基本都是抄来抄去,连自成的体系都没有,只是东抄抄,西抄抄,形成一个缝合怪。很久以前,我就很认可一种说法,只有让人听懂了你讲什么才能说明你理解了它,但有人喜欢用这是专业知识无法科普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技术一直都很玄幻,总给人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大家都不敢编书,因为编书可是意味着理解啊!如果不理解的话,不就只能一直用被理解的老知识不就行了吗。
想法
有时学了一大堆工具,你就会不仅的思考,我什么也没有做到,因为你没有创作的想法。工具学得再多你也不算什么,真正的强者是拿着仅有的工具发挥出远超想象的作用,你可别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市面上流传着众多Ps、Pr、建模之类的教程,但我觉得很多都不合格,它们只会告诉你这个软件怎么去使用,但这完全是可以由产品的说明书所提供的信息,所谓教程只不过是缩减编排了一下而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单纯地念说明书的能叫老师吗?我们比较欣赏的是那类案例教学,先介绍几个基本功能,然后基于各种想法,只通过这些工具实现许多的案例。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在编程领域的想法就是,有没有什么第三方库能实现这个功能,并美名其曰“不造重复的轮子”。当然,在媒体制作上,一般是素材的堆砌,“提高效率,快速地实现想法”是个好的出发点,但做法不是很恰当,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懒惰的想法,导致组合的时候也是干巴巴的,做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来。你会使用的只是表明,工具的组合复用和各种奇思妙想,你都没有学会。我最近的一次案例教学还是在“商业伦理”的课上,只可惜我对这类东西实在不是很感兴趣。我记得有些hr会这么感叹,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但明明一大堆人都在找工作,很多企业基本都是“宁缺毋滥”的思想,较多的人为学习而学习,他们只知道怎么用,想着机械地完成工作,没有自己的想法去改进。看着如今越来越不好用的软件,我不仅感慨都是什么人在维护这些软件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写计算机相关的文章了,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缺少想法,什么样的文章值得被写出来,我们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像说明、操作、复述等没有任何创新和改进或形成架构的东西,不值得出现在这里,它只会让这里的整体价值下一个台阶。想法一般来源于大众,在互联网中丰富内涵,提升想法广度是我们目前采取的策略,一昧地学习已经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