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脑是好东西,但很多人都对其持批评的态度,说沉迷其中是不好的,注意我所说的沉迷二字。过分的舆论和周围的流言导致自己都不禁对沉迷于现代科技的自己感到羞愧。嗯,手机不离身是一种罪孽吗?这是在害我自己吗?
或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现实之于我们的意义。现实的意义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之间的交流,人是社会的人,在世间孤独的活着无异于一个人活在幻想的世界里。你可能会说,衣食住行,运动健身,工作生计等又算什么呢?衣食住行属于刚需,并非现实的意义,也就是不论活着虚拟的世界里,还是活着现实的世界里,这都无法摆脱。所谓“现实的意义”在于现实与虚拟的“区别”,但所谓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唯一能拿出来说的也就那些了。运动健身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每天去食堂吃个饭都算一种运动,与此相关的是健康,说实在的,这些都算什么呢?我也不太理解,大概是现实与虚拟的必要联系,没有它们现实与虚拟都是维持不了的。对于活在虚拟中的人而言,最麻烦的还是生计问题,生计问题的本质就是我所说的社会。社会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个个体——人,的区别之一在于“知道”的不同。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到,人是社会的局部,社会膨胀的速度远大于人个体膨胀的速度。有位数学家曾说过,局部等同于整体就是无穷,换言之,只有当人的生命无限大时,这时我们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从时间上,我们的知识量可以与社会形成一一对应,换言之,永生意味着全知,全知则意味着全能。有些人可能意识不到时间的宝贵,更不能理解时间的无限为何意味着全能。空余时间与空余时间的增加是对此事最好的诠释,前人利用空余时间开发出了增加空余时间的工具,以此往复,但由于人的时间有限导致空余时间只能以代代传递的方式表现其增加中的特性。回到当今世界,非空余时间的去向无法两个,工作和满足刚需。之所以不把工作放进刚需,是因为“钱”。“钱”的流入即工作,“钱”的流出即满足刚需,但此钱非彼钱,钱是联系个体,组织人称为社会的枢纽,是人在社会中的共同价值判断。而一般意义上的钱,则是其具体的物质形态。人实际可以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但人总是倾向于形成社会,因为这样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现在,只能使用自然资源,我能徒手造一台电脑吗?不行,因为我的知识缺乏太多是第一点,第二是很多需要的自然资源我都无法得到。甚至,我连最基本的硅都不知怎么得到,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失传的,如果一辈子都在农村,没有接触到现代的传播媒介,没法到科技发达的地方去从师,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生都绝对不可能造出电脑。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永生的前提是知识可以传播,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分享给人类的整体,再通过人类整体的放大效应,使得空闲时间程指数增长。永生的不是人而是人类,但知识的传播断了,人类的永生也就到头了。知识的索引是知识传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索引的根源,即是社会与人之间的交流。一番游走之后,我们回到了最开始的话题,现实的意义在哪里?那就是获取知识的索引以保证人类的永生。个体之前存在不信任,钱则信任的担保,人类对其的核心价值判断就是保证。社会有种奇妙的现象,在很多人的眼里,玩钱的人——俗称资本家,好像是赚钱很多的存在。但是呢?风险是很多人忽略的存在。风险来源于价值判断的波动,资本家玩钱的手段无法两种,投资和投机,前者又称创业,后者又称炒股,但然我们把炒股看出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各种金融产品,不限于债券、期货、外汇,甚至是虚拟货币,我们都可以看为炒股,其特点都是价值判断存在波动,波动越大,风险越高。这时你可能觉得应该有一个例外吧,中间商?其实它们还是存在风险的,那就是信用,只有没有人参与到它们的游戏中去,无法承担运营成本,就意味着亏损。所以它们做得最好的事情往往不是如何帮你赚钱,而是以各种有声有色的宣传来吸引你到它们的游戏中去。对于很多人而言,投机跟赌博没什么两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人们对其的价值判断存在一个现实的依附,而真正懂得投机的人,则是通过现实依附来推出人们对其的价值判断。如果哪一天,我想搞投资的话,我决不会搞二级市场交易,要买就买发行股。玩钱的人,为什么能赚钱?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钱是现实的意义所在,其组织了社会,包含人与人直接的联系。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内容,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将大部分的时间投身于虚拟?因为我们缺钱。
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以前电脑课的教程其实叫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播。在很久以前计算机是技术人员的聚集地,而如今资本的温床。虚拟产品付费,似乎很多人都觉得理所应当了,但我不认可这种看法,并非我想否认产品制造者背后的艰辛,而是有人以赚钱的目的制造虚拟产品才是很值得怀疑的东西。如果回忆岁月史书的话,其实是资本将网络给污染了,比如版权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一个人买了一本书,将其借给别人看,将其打印了给别人看,将其扫图变为电子书分享给很多人看。我觉得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面的方式,传播基本零成本,而且覆盖面大,阻碍到了资本的赚钱罢了。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偏激,思想有问题。那我只说一个最讨厌的例子,将别人用爱发电的东西占为己有,以版权的名义将其投诉下架,在以低价进行贩卖传播,这样的情形,你喜欢吗?这样的情形还真不少,只不过它不会明显的把价格给你写出来,可能会以积分之类的东西来代替。你说发电者没有维权意识?免费发布的东西,在有些情况是确定不了归属的。我也经常感叹到,很多有趣的黑科技和实用工具都是几年前的东西了,现在也有吧,只是真的太少了,没有资本的支撑是很难活下去的。对于付费的虚拟产品,我只会下破解与盗版,对于为爱发电的产品多多少少捐助一下还是可以的。要知道,资本的产物也不见得会比为爱发电的产品好很多,QQ吧、微信吧、知网吧……反正多么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怎么也无法摆脱。你可能会说QQ啥不是免费的吗?我保持沉默。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构造了一种劫富济贫的社会,少部分人向网络注入资本,大部分人从中汲取红利,我可能不懂共产主义,但互联网必定是共产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或许将来的存在形式可能会变,但将世界的人轻而易举地联系起来这点是不会变的。网络社会从联系的功能上是超越现实社会的,网络实现了一种人员的自织,将意气相投的人聚集到了一起,是一种熵减的现象,这不合理,所以现实中以熵增来弥补它,所以人们怨恨网络也是无可厚非的。大家应该都知道,语言是一个模糊的存在,误解是必然的,但知识传播使用的又正好是自然语言,换言之,知识的传播其实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回到互联网,互联网从社会联系的功能上来说,主要传播知识,这里的知识指一切接收到的东西,因为互联网存在自织现象,而知识的传播又是不稳定的,所以沉迷网络很容易形成知识茧房,这里特别指明是网络而不是电脑或手机等设备。当然,对于由模糊文字载体传播的信息,以逻辑去思考的话是件很愚蠢的事情,重要的是感受。在网络上我看到这样一个东西,圆周率(pi)的最后一位是什么?回答是,在pi进制下是1。你有必要思考其中的逻辑含义吗?没有必要,需要做得只是感受其中的奇思妙想,因为题目本身是模糊的。会对模糊的语言进行深思熟虑的人,我喜欢称其为杠精。那么虚拟世界到底是什么呢?我称其为索引机器,或者说这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用法,帮你轻松低廉地找到想要之物。其真正有毒的是资本所污染的推荐系统,这东西很久以前我就说过了,其是网络的万恶之源。沉迷于网络推荐系统和沉迷于电子设备完全是两种性质的存在。
沉迷手机电脑等设备并不应该抱有罪恶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穷,才只能有这种低廉地消遣,正是因为我们穷,才只能使用网络的低廉购物,现实是资本家的玩具,我们可玩不起,而且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还有着将资本主义赶出去的伟大使命。言重了,沉迷虚拟世界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低廉而又接近现实。正版的受害者,你听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