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真的在学习的话,那么实际的情况应该是,你会变得越来越无知,越来越迷茫。而已经有一个人进入了学习的迷茫期,随着学习的渐入佳境,你会变得愈发贪婪,虽然你仍在自己的道理上坚定不移,但是呢?你的道路是学习啊!自以为是的他,以为可以通过大局来将书越读越薄,但事实却是只记住了书的标题,书从来都是越读越厚的。如果读书从未产生疑问,永远都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所谓的书难道只是文字的集合吗?并非如此,不然为何他不会直接拿字典来学习呢?知识是字的排列组合?不是的,知识的意义在于联系,文字间的联系,文字与自然的联系,自然间的联系则藏于文字之间,始于人的理解,本质是文字与自然的联系。那么文字又是什么呢?只是一个个汉字,又或者是一个个单词,但这些都是不够的,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是数学。
文字的核心意义是记录与交流,传统的自然文字是模糊的,只有通过学习与拟合才能逐渐的理解其中的意义。但理解又是什么,你可否知道呢?数学是最为精确的语言,本应是最好理解的语言,但为何又会折磨着无数的人呢?因为我们没有记忆的理由。自然语言依靠与自然的联系来确定意义并逐渐逼近,而数学则是从自然中抽取核心内容后,可以自我成长的存在,它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自我的成长,也应如此它并不亲近于我们的自然,忘记当然也是必然的。知识是对联系的记忆,这或许并不严谨,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事实,学习的结果必然是变得无知,因为联系另一头只会越来越多。
这里我想提一个特殊的存在——计算机,我把他称为数学的孩子也并不过分。学习上有件奇怪的事,与数学相关的学习最容易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并非偶然,而是数学联系本质的必然。你可能会觉得,数学联系的相对独立,是否意味着尽头的存在。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微弱的联系使得数学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而相对独立却使得它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这实际就是数学的自我成长能力,自然科学永远只能在自然中寻找规律,但数学却可以在各种思想造物上寻找规律,自然可以通过事实来否定物理的某些理论,价值观可以否定文论的思想,但只要逻辑自洽,数学就永远是正确的。
选择了它,已经接受了它的洗礼,已经逃不掉了,看不到出路在哪,永远追求着无法达到的目标,这已经是无法摆脱的事实了。我已经无法放弃它了,这就是它的魅力。不过这些无伤大雅,真正令人痛苦的是,高投入下的低回报,永远活着学习里,始终走不上创作的道路。或许曾经找过它的孩子们?看一看是否有容身之处,又或者能否找到一隅来立足。孩子或许已经长大,但曾经高傲的藐视还是难以消除,它还是太过平凡了,自以为与基建中体力劳动无异,外部看来果真如此,但事实确实,对自己所知甚潜的不满,是害怕,害怕大家都与自己并肩,害怕自己无法超过他们。
他其实更多的是迷茫,同样的东西千千万万,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拥有着不同的学习成本,却到达近乎相同的目标,他恐惧着因哪部分的缺失而被淘汰,他当心着别人知道的东西他却不懂,迷茫带来的恐惧就是如此。